药庆卫名誉权案与“群众狂欢”

药庆卫诉张显侵害名誉权案落幕,体现了法律的公正。犯故意杀人罪的药家鑫被依法处决,并不意味着他的家庭和父亲可以任人诽谤、侮辱;法律杀了儿子,而老爸的权益依旧不打折扣。张显帮别人打官司,结果自己也“吃”了官司,不过他承担法律责任的手段主要是精神方式:既然侵权行为是利用自媒体实施的,那么在删除侵权言辞的同时也就应当在自媒体上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既然侵权言辞在网上贴了那么久,那么道歉文字张贴一定时间即三十天也是合理的。原告只索赔一元,表明他追求的仅仅是公正。张显不再上诉,表明他也并不认为判决不公正而不能接受。 Read more…

7 Comments

“公众人物”的标签化

我前一篇为采访周妈记者辩护的文章,是一篇即兴的游戏笔墨,可能会使一些倡导知情权、采访权、新闻自由、公众人物等问题的朋友看了不高兴。其实,我并非针对谁,只是想说明,这些重要概念,在进入公共领域以后,会发生怎样的畸变。这也并不奇怪,真理超越一步就成为谬误,不是这些概念不正确、用不得,而是要指出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科学性,以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Read more…

3 Comments

为采访周克华老妈的记者一辩

杀人凶犯周克华被击毙后,有记者第一时间找到周克华的老妈,将周的死讯告诉她,描述她“得知死讯发呆手抖”的模样,还拍下她用扇子遮着脸的照片刊登出来。此举引起网民强烈反应。“耻辱!记者没人性!编辑没人性!即使儿子是罪犯,你也得考虑人家的亲情感受吧!你tmd争分夺秒地去给人家报丧,你tmd还有没有人味!”激烈一些的如是说。“此刻她只是一位丧子的母亲,株连九族早已被废除,何必再去刺激这位孤寂的老人?”和缓些的如是说。“不应该由记者来告知死讯,这是底线,该记者以此来写新闻,非常不应该。”讲新闻伦理的如是说。至于“过分”,“没有人性”,“道德沦丧”,“老人有什么错”,“缺德”,“不肖的传媒”,诸如此类的说法,更是连篇累牍。 Read more…

11 Comments

雷丽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初讀

魏永征说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正在徵求意見,中國傳媒大學候選博士雷麗莉響應政府號召,寫了一篇“初讀”,提了系統的意見。我徵得雷小姐許可,予以轉發,以期引起網友興趣,大家來為建設一個合憲合理的互聯網法制而努力。 Read more…

12 Comments

为李丹林《广播电视法上的公共利益研究》作序

本書论述的广播电视法中的“公共利益”,乃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法律制度的一个核心概念,亦为媒介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書通过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各国广播电视法律制度的考察,论证了这些国家广播电视法中的“公共利益”概念既是广播电视法的立法宗旨,又是广播电视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广播电视机构的义务,体现了“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的追求、协调与平衡,其核心是作为体现于“公平”价值追求中的广大公众的表达自由、知情权、接近权的普遍实现。 Read more…

No Comments

李斯颐五年前的一件学术通信

魏永征說:

1月31日,我的老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前副所长、研究员李斯颐猝然而逝,年仅六十有一。由于时空的原因,我获讣后只能致电唐绪军所长表示哀悼之意,而未及有其它表示。前日整理電腦文檔,无意发现保存有五年前李兄的一件来信,主要内容是讨论当时刚刚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一位学者,他在信中的想法至少可以说是相当深远。例如,对“条例”中有关公民申请政府公开信息的规定的看法,就已被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司法解释所证实。 Read more…

6 Comments

中西媒介自律制度比较

媒体组织和行业协会自律学术研讨会发言提纲

媒介组织和行业的自律制度,起源于西方。此处自律指媒介组织和行业的自我约束。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媒介业也开始重视自律制度的建设。本世纪互联网勃起,网络自律成为网络管理的重要议题。媒介自律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由于中西社会制度和媒介制度的不同,媒介自律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Read more…

24 Comments

正当的文艺批评為何被判侮辱人格?

評范曾名誉权案兼論保護意見自由討論的空間

收藏家郭庆祥在上海《文匯報》發表文章批評畫家范曾,被後者以侵害名譽權告上法庭。今年年初,北京一中院宣布終審判決,维持被告行为构成侵害名誉权的一審判決,駁回郭的上訴。本人認為,此判涉及名譽權法和文藝評論的一些重要問題,值得研究;至今方予评论,乃是将本案爭持作为学术问题处理,唯求利于提升法院对相关案件的判决水平,維護不同意見自由讨論的充分空間。 Read more…

No Comments

《人民日报》干部为何不知“大跃进”?

《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与当地的市长平级)林治波先生,在微博上否认中国三年大饥荒的史实,说“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竟然夸张污蔑一九六○至一九六二年饿死几千万人”,激起了网上舆论的强烈反弹,交手三两个回合,便不得不删除这条微博,表示“对大跃进那段历史缺乏研究”,个人不当言论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向大家真诚道歉,“并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Read more…

10 Comments

关于新闻记者权利的独白

新闻记者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则肯定为新闻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它权利则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Read more…

8 Comments

23年前今日和一周后的人民日报

7 Comments

司法不应介入文艺的自由讨论/三评范曾名誉权案

见自由是表达自由的基础。从启蒙思想家以来直至当代人们的共识,都认为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是寻求真理的有效途径,这是意见自由的重要价值。在艺术和科学问题上尤其如此。艺术和科学问题,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社会议题,也是一门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议题,行政和司法权力不应轻易介入。即使在我国对言论自由限制较多的年代,领导人也还是强调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本案的争议,实质就是这个范某的“流水作画”而成的作品算不算艺术珍品,范某有没有资格称为“大师”以及对这种自诩表示质疑是否合理这类相当专业的问题,也还涉及文章用词是否恰当等语言学、修辞学的问题,司法有这个权限和能力判断吗?像本案判决那样,一看见含有贬义的词语不问事实和语境、不问词语所含有的意思,就说是侮辱人格,那么今后我们还如何开展文艺批评呢? Read more…

5 Comments

對《北京晚报》“庭审被迫中止的是是非非”的议论

问:

48日《北京晚报》刊登“庭审被迫中止的是是非非”一文报道:一起老两口告儿子、儿媳的借款纠纷案件定于前日开庭。当他们看到电视台记者架起了几台摄像机,法庭内还有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多家媒体后,情绪顿时激动起来。“我们这是家庭纠纷,不希望媒体采访报道,”原告的老两口和被告儿子都强烈地要求法官将记者拒之门外,但他们的要求被法官拒绝了。由于意见不一致,只得延期开庭。其实这种事并不鲜见,记者在采访公开审理的刑事、民事案件中,经常遭到当事人的指责:“你们采访庭审,经过我们允许了吗?你们拍我,是侵犯了我的隐私权!”那么,媒体究竟有哪些权利报道庭审?

答:

审判公开是基于保证审判公正的理念,所谓“公正就是要看得见”。所以这被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按照ICCPR14条的规定,“在判定对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或确定他在一件诉讼案中的权利和义务时,人人有权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a fair and public hearing)。”公开审判首要目的既然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所以是有例外的。该条紧接着就规定:“由于民主社会中道德的、公共秩序的或国家安全的理由,或当诉讼当事人之私生活有此需要时,或在特殊情况下法院认为公开审判会损害司法利益因而严格需要的限度内,可不使新闻界和公众出席全部或部分审判”。按照通常的理解,公开审判也就允许新闻记者参加庭审旁听并进行报道。 Read more…

2 Comments

意見分歧不是侵权/二评范曾名誉权案

侮辱是要使受害人丧失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尊严,這種效果只能採取無理強制的手段才能達到,所以侮辱的主要手段是暴力。侮辱性言辭則是一種“語言暴力”,其特徵就是一不说事,二不讲理。

一不说事,就是不具有陈述事实的形式。侮辱性言辞是言论人针对相对人发泄轻蔑、仇视等情绪并感染他人,并不是要他人信以为真,所以也不存在证实或证伪的问题。最常见的侮辱方式就是辱骂,那些粗鄙、下流的脏话,那些骂人是“猪”、“狗”、“畜生”之类的词语,完全不存在事实的成分。有些词语,带有比喻的性质,如以“蛀虫”称呼贪官,以“禽兽不如”形容重罪犯等,还有些词语,历来是称谓那些受歧视人群的,如“妓女”、“小偷”、“流氓”、“扒手”之类,使用这类词语,如果与实际事实相符,就不是侮辱;如果毫无根据地以此类词语指责他人,也是侮辱。 Read more…

5 Comments

SARS九周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SARS事件已经九周年了。

SARS是一种新发生的流行疫病,本应及时告知公众,采取措施,是不难控制的。但是当时有些官员,隐瞒真相,封锁信息,不仅自己谎报“安全”,而且指责报道真相的境外媒体是“歪曲报道”、“炒作”,3月到4月初疫情蔓延,民众恐慌。 Read more…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