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面对AI技术怎样行动?(《当代传播》卷首语)

近来人工智能(AI)成为关注热点:3月份一周之间,联合国和欧洲议会相继通过了有关决议[1]或法案[2];紧接着我国专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3]。4月份,我国另一组专家在去年草拟发布的《人工智能示范法(建议稿)1.1》[4]后又发布了2.0版[5]。5月初,国务院公布立法计划,人工智能法草案再次列入预备提请审议项目。

AI的应用涉及各行各业。我们知道机器人应用于新闻媒体也已有10年之久,如“快笔小新”、“梦幻写手”等,那么对新闻业未来的影响将会如何呢?

就我狭窄的闻知范围,大致见到:

有学者对AI如何影响新闻生产创新作了较为广泛的考察,我读后突出的印象是指AI应用“主要扮演辅助工具角色”,即用于处理数据、写作评论、语音交互、编写摘要、制作标题、提供插图或视频(文生图)等,“还很少见到新闻媒体直接运用人工智能‘无中生有’地生成正式的新闻报道”[6]。

还有学者专门考察了AI主播是否可能代替真人主播的问题,结论是“AI主播播报新闻在可信度、新闻代入感、受众喜爱度、整体质量方面均低于真人主播”[7]。按文中表述,AI主播的内容是事先草拟并经过审核;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

我还看见网上消息:近来先后有一家中央级和一家省级新闻机构就本单位AI应用规则制定了文件,我分别通过朋友索取全文,但都没有得到。朋友表示抱歉,我说你不能给我也就是传递了一条信息:还不成熟。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对网上披露的一条担忧发表我的看法。这条担忧认为,随着新闻报道不断用来喂养AI模型(使用包括新闻报道在内的作品作为语料源来训练AI模型已经引发多起版权纠纷,涉及有待解决的法律和法学问题,另行探讨),新闻记者的工作总有一天会被AI模型所取代,那样新闻记者就不需要了。对此我认为绝无可能。新闻是对最新发生事实的报道。即使把所有已发布的新闻全部喂养给某个AI模型,AI模型甚至可以超越我前面引用一篇论文列举的那些表述形态,生成更多更独到更系统更有启示的看法或观点或论述,但是仍然不可能抢先披露下一秒钟以至刚刚同时发生而尚未被报道的事实信息。当然也可以使用AI模型或者说机器人直接从新闻源获取信息,但这除非发生严重突发事件需要出动无人机去拍摄现场进行报道,用于一般事件其消耗算力的成本也许是新闻媒体难以负担的。而这当然也要履行一定程序,也就是仍然离不开人的决策、管理和操控。新闻的采访与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认识与感情的互动,完全由机器来承担可能难以胜任。注意到从联合国、欧盟的文件到我国学者起草的AI法律文稿,都在总则地位突出书写了“以人为本”(human centric),我们不妨细细咀嚼品味一番这条词语的深刻内涵。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还有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文件认为,随着AI合成技术的日益广泛使用,“人类越来越难以将AI合成内容与人类生成的真实内容区分开来”。面对这样的前景,新闻记者理应承担起帮助人们区分AI合成内容和真实内容的职责。新闻业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应用AI的技术和途径,这不错;而其目的还是更高效地向社会传播新闻信息。所以尤其要注意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大量地报道社会关注的真实新闻信息,以防止人们将那些合成的非真实内容信以为真,并快速清除那些有害的虚假信息。这是新闻业和新闻记者面对AI应用快速发展的形势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1] 联合国第78届会议:《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2024年3月11日通过。

[2] 欧洲议会:《人工智能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2024年3月13日决议通过。

[3] 中国网:2024-03-18 09:05:48,https://hs.china.com.cn/zixun/134405.html

[4] 中国法学网:http://iolaw.cssn.cn/zxzp/202309/W020230907361599893636.pdf

[5] https://www.moguoai.cn/17389.html

[6] 参阅周葆华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新闻生产创新:实践与挑战》,《青年记者》2024.3

[7] 刘娜等:《人工智能主播可以替代真人主播吗?》,《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3.

《當代传播》第6期(以此稿爲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