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人的言论權利比一般人多還是少?

近來一些媒體單位訂立規章制度,對本單位新聞記者等从业员的網上言論進行規制,如要求言论与自己的职业身份相符、不得在微博客上發布新聞消息等。有的人頗有微詞,認為是限制了自己的言論自由,似乎身為媒介人,專業的新聞傳播者,反而不如普通人,可以無拘束地在網上發表言論。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媒介人的言論權利是比普通人更多呢,還是要受到更多的拘束,即较少一些? Read more…

1 Comment

英国:媒介和隐私的博弈

以《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为视角

内容提要:英国保护隐私有其独特的历程。长期以来,以《世界新闻报》为代表的“小报”,在新闻自由和公共利益的名义下,肆意侵犯公众人物乃至普通人隐私,终于引起公愤。英国法制对隐私保护趋向强化,英国的新闻自律体制也面临质疑而需改革,本文对发展前景指出了三种可能。

关键词:世界新闻报、隐私、新闻自由、新闻自律

《世界新闻报》并未随着它的停刊(连同网站也已关闭)而从媒体、从人们的谈论中消失。因窃听而涉嫌犯罪的人们尚待审判,丑闻的内幕尚未全面揭开,从这家已经死去的新闻媒介中也许还会爆出更加惊人的新闻。还有人从更宏观的层面关注丑闻的来龙去脉,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如果说,2005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克•古德曼(Clive Goodman)因窃听威廉王子及其父亲查尔斯王储的随从们的电话而入狱,其作案对象还是王室成员即所谓公众人物,那么今年7月《卫报》揭露《世界新闻报》的窃听对象就只是一个无辜的被害女孩米莉•道勒(Milly Dowler)及其家人,继而窃听范围越揭越大,仅它雇佣的一名私家侦探就掌握了4000人的电话密码,据说还包括了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的受害者们。人们震惊的是,他们原来并不是每天从《世界新闻报》这类小报品赏王室政要、富豪大亨们韵事秘辛的旁观者,说不定自己也早已或者即将成为媒体的猎物,他们的一项重要权利在媒介面前似乎处于不设防的境地,这就是:隐私。 Read more…

10 Comments

李双江之子滋事案的报道合法吗?

陈教授问

李双江儿子17岁,传媒报道之初只说李某,李双江之子。然而宣布他劳教一年后,传媒直接公开其名李××,是否违法?

魏永征答: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报道早有限制规定。 Read more…

4 Comments

上海在起草新闻法工作中提供了什么文稿?

问:看到您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是新闻出版署成立后,在上海也起草了一份《新闻法》文稿,但是有新闻史书说,这是一份上海市地方法规的文稿,不知究竟如何?

答:上海在起草《新闻法》文稿之前,起草过一份地方法规的文稿。 Read more…

No Comments

10年前911翌日報版:普世同讎

911十周年了。十年前,9月12日全世界主要报纸,都在头版以突出地位报道了这一空前的恐怖主义暴行,下面貼出一小部分,作为纪念。(排列不分先后) Read more…

2 Comments

悲看东方早报 悼念马达前辈

昨晚抵家尚早,早起下楼取报,一眼就看见《东方早报》悼念“报人马达千古”的头版版面,十分震惊,也十分难过。一路上楼,我所知道的马老(他在位时,人人称他老马,从来没有“马总”一类的称呼)任《文汇报》总编辑时的大事:发表《于无声处》剧本,刊登小说《伤痕》并开展讨论,拒批《苦恋》以及他对新闻改革的许多卓越见解,还有我与这位领导、师长的私人交往,如同电影般地在脑海里迭现。回家翻看新闻版,没有见到讣告,我想马老昨晚刚走,发讣告还来不及,不久前陈念云老人也是过几天才发讣告的。我粗心,只翻了A版就有事外出了。直到午饭后,我才发现,原来《东方早报》在B版“文化”版上给了马老整整七个版!其中,既有马老生平业绩的概叙,又有他的后辈、部下的追念。它所选登的《马达自述》(已故贾安坤兄为此书出版出了大力)中《舆论监督为何难》,确实是他的新闻思想中的核心论述。特别是:“早报”首次发表了马老最后传世的思考《马达十讲》,这比去年复旦大学张志安博士访谈、在《新闻记者》分两次刊登的文字更为系统、更为完整,是这位为中国新闻业贡献了毕生心血的报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珍藏、学习。还要提及,“早报”选登的照片也是经过精心选择,是马老最有代表性的形象,马老走后如果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夜半几个小时内搞定的。我对《东方早报》此举感到由衷的钦佩。

谨转贴“早报”的4个版面,寄托对马老的深切哀思。 Read more…

3 Comments

中国会有一部新闻法吗?

接受《法治新闻传播》采访谈新闻立法

访问者:刘梦霞

受访人:魏永征

记者:今年三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宣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新闻传播活动当然也要纳入法治轨道,自80年代人们提出要为新闻传播立法, 20多年过去了,想请你谈谈,我国的《新闻法》依然没有出台。中国的媒介法制建设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取得了哪些进步?

魏:好的。 Read more…

8 Comments

王勇平犯了什麼錯誤?

王勇平下台,在724“史上最混乱”的记者会后网上纷传,当局还出来辟谣,现在可成为真的了。

下台当然是犯了错误。那么他错在哪里呢?

人们说,他犯了“低级错误”。什么错误呢?“没有体现桥梁作用”。当好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那是很不容易的,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当好,并不“低级”,因为很多官员都当不好,这很常见的。难道我们的官员都那么“低级”吗? Read more…

4 Comments

贺宛男:大公评级闹剧可以休矣

“大公国际”本来是个陌生的名字,可是自从日前它给予铁道部评上AAA,高于中国国家信用等级AA+之后,一下子名扬世界。

8月8日,铁道部发行金额200亿元、期限3个月的超短期融资券,由中国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评定,铁道部主体长期信用级别为AAA级。而此前,大公国际对中国本外币给出的信用评级为AA+。 Read more…

10 Comments

賀宛男:伤在美国为何总是痛在中国

三年前,明明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可中国伤得最重也最痛,美国股市不过跌掉30%多,可中国A股跌掉70%,更别说大批工人失业、农民工回乡。如今历史仿佛又在重演,一场美债危机,尽管奥巴马正式签署议案上调债务上限,使这个负债大国在最后一刻逃离违约风险,但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受害最深的又是我们中国。 Read more…

3 Comments

媒体如何处理受难儿童的形象?

陳教授問:

温州事故中活下来的小姑娘,电视中一会遮蔽脸部,一会又完全不遮蔽,还有那个被接着的从楼上掉下来的女孩,电视中也是一会遮蔽,一会十分清晰。到底该不该遮蔽,希望听听你的意见。


魏永征答: Read more…

No Comments

关于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和新闻自由

《世界新闻报》事件发生后,有些朋友和同学向我提出若干问题,由于忙于其它事情,拖延了几天,现在说一些看法: Read more…

6 Comments

贺宛男:透过财报五问铁道部

要不是铁道部发行200亿元短期融资券,按规定发行人必须在中国债券信息网刊登财务报表和发行人简介,人们还真不知道,资产高达3.3万亿元的铁老大,2010年利润居然只有区区1500万元,资产利润率还不到十万分之一; 今年一季度其所属运输企业更是亏损37.6亿元。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财报公布不久又出了“7.23”动车追尾特大恶性事故,这份财报就更成了研究、剖析铁老大何以酿成如此大祸的重要证据。透过这份财报,笔者至少有五大追问。 Read more…

1 Comment

《人民日报》向何处去?

此次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除了铁道部成为众矢之的外,《人民日报》也被狠狠扫了一把。但它并不是无故受累,而是自己的表现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Read more…

5 Comments

把事实和意见分开:名誉权案的重要原则

评点《新闻记者》点评假新闻文章引起的名誉权案

上海《新闻记者》月刊自2001年起每年评点“十大假新闻”,十年共评点了100篇,其中有一件假新闻引发了一场名誉权诉讼:广州《新快报》对2010年第一期《新闻记者》将它用前一年意大利大雪照片错配“石家庄暴雪封城”的新闻报道列入“2009年十大假新闻”提起侵权之诉。日前,初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不构成侵权,判决驳回被告诉求[1] 。本案原告虽已提起上诉,但初审判决仍有相当理论价值,值得评点,因为判决体现了名誉权法[2]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事实和意见分开。 Read more…

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