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40周年庆典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自各地各单位和本所的老师们、学友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庆贺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40周年,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请允许我作为40年前创所时的“老人马”,汇报一番我同新闻所的因缘,抒发一下此时的心声。

正如有关介绍所记述,我们新闻所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创所后的前15年,在已故宋军、张家骏所长等领导下,设立理论、新闻史等三个研究室,创办《消费报》,从文汇报社接办《新闻记者》杂志,以及编辑出版《工业美术设计新潮》等出版物,参与或申报完成了一批国家社科项目,出版了若干有影响的专著。我本人在所长直接领导下,一是参与了新闻法制文件起草(后来没有正式制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当时称为新闻法现在通称传播法的研究,在当时新闻出版总署下属“新闻法制研究中心”领导下,同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配合协助,举办了三次新闻纠纷与法律责任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有关文集和专著,奠定了我此生的学术基础。二是奉命接办并主持《新闻记者》杂志工作,其意义还不止刊物本身,还凭借刊物同全国特别是华东地区新闻界以及司法领域建立了诸多联系,这样才有条件举办那三次研讨会。三是我本人参与了国家领导机关主持的两个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和申请完成了一项国家课题。

2001年起新闻所与信息所等实行一体化运作,我也到龄退休。得到梁新来书记、王贻志所长的支持,我南飞北游,先后在一些高校任教并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王贻志所长还曾参加主持过我的招生答辩。以戴丽娜老师为代表的几位学人坚守岗位,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是那时,新闻所申办硕士点终于获得批准。我已在外地,记得一位同学给我写信:魏老师,我来报到了,你在哪儿啊?这样,我参加了三届硕士生指导,每届一位学生。我主要利用互联网skype软件和E-mail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假期回来做讲座。他们现在至今还与我有联系。今天,朱秀泉和孙义两位同学特地到场致贺,他们毕业已经20年了!

就在我云游外地的后期,我获知消息,新闻所要重建了!所长就是我早就认识的新民晚报著名记者强荧。我看到强所长主编的“蓝皮书”,真是心潮汹涌:我们新闻所又起来了!后来我同徐清泉所长也有多次交往,在学术会议上屡屡聆听他讲授研究成果,深受教益。我数次应邀参加闻天论坛的活动,总是带着强烈的感受:“我回家了!”面对我们那些年青的、朝气蓬勃的年青学人,我在心里说:如今,你们才是我的老师!至今,我参加方师师主持的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的“群”,经常交流信息和体会,督促我跟上网络研究发展的步伐。

纵观和对比新闻所发展前15年和隔了10年的后15年,是我们时代和传播科技发展的生动写照。前15年仅仅是面对传统媒体:报刊和广播电视。现在的15年,是网络科技飞跃发展和传播形态深刻变迁的15年。自本世纪一十年代起,中国进入移动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断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近年,AIGC又成为信息储备和沟通交流的热点。从我们所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同上级机关的沟通,到我们的研究选题、招生要求,都是与当前形势密切结合的。中央三中全会提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我们所予以极大关注,张雪魁所长撰写论文,提出8个“重塑”,我反复学习,深受启示。我在接受我所同学访问时说,“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于我们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今天在四中全会前夕召开此会,将激励我们更好地领会中央相关部署精神,推动本所研究取得更多的成果!

谢谢诸位。

2025年10月17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