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报业与集团化

从单一型的报业走向复合型的报业,走向集团化,这是近年来和今后一段时期新闻改革和新闻业发展的一个主题。

         一、几种复合形式

经过十几年的新闻改革,一家报社办一张报纸的单一格局已被打破,许多报社办有系列报刊,主要有这样一些形式:
1. 母报办子报(刊、出版社)。这是复合型报业的最主要形式。人们把办有两种以上的子报子刊称为系列报刊。如人民日报社现办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报》、《环球文萃》、《讽刺与幽默》和《新闻战线》、《大地》、《中国经济快讯》、《中国质量万里行》、《人民论坛》、《时代潮》等五报六刊和人民日报出版社。经济日报社办有《经济日报》、《中国花卉报》、《服装时报》、《经济文摘》和《中国企业家》、《中国经济新闻》、《中国经济信息》、《每日经济电讯》等报刊和经济日报出版社。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党委机关报社,办系列报刊成为普遍现象。解放日报社最多时办有五报二刊:《解放日报》、《解放日报(市郊版)》、《上海经济信息》、《报刊文摘》、《上海学生英文报》和《上海小说》、《支部生活》,后因主报扩版,《解放日报(市郊版)》、《上海经济信息》停办,去年又有《新闻报》加盟,共四报二刊。浙江日报社办有《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经济生活报》、《公共关系报》、《美术报》和《共产党员》、《新闻实践》等五报二刊。许多对象报、专业报也办有子报子刊,如上海的《青年报》除本报外还办有《生活周刊》(报纸)、《青年社交》(杂志),《北京青年报》还办有《中学时事报》、《星星火炬报》等。近年来发达地区的地市报社也纷纷办起子报,宁、苏、锡、常、通、鄞、绍、婺等市委机关报都办起了晚报,但一般还形不成系列。
人民日报社的有的子报还在策划办新的报刊,这样它将拥有孙子报刊。
2. 一报多版。包括:①向不同地区发行的,如《人民日报》将乘明年扩版在上海出版“华东版”,北京出12版,上海出16版,其中第八版到第十二版由在上海的”华东分社”自采自编。16个版,前8版与“中央版”完全一样,后8版主要篇幅刊登“华东分社”自采自编的华东和上海新闻及广告。“华东版”仍然使用《人民日报》的刊号,不再另行申请。今后《人民日报》在华东的订户全部订阅“华东版”。待积累经验后,还将出版“华南版”等地方版。《新民晚报》也在议论出版地方版。今年11月,该报赴美国洛杉机出版发行,新闻内容相同而广告不同。②在不同时间发行的,如《杭州日报》、《长江日报》相继出版“下午版”,“下午版”是正版的延续,凡正版刊登过的新闻,“下午版”即不再刊登。③以不同内容发行的,典型的有《购物指南》报系和《电脑商情》报系。《购物指南》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是后者的子报;主办者先在北京创办《精品购物指南》,然后向外地扩展,至今已在海南、深圳、内蒙古、太原、四川、河南、陕西等7个地方创办了《购物指南》。《电脑商情》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主办,目前已在约20个城市创办了不同版本的报纸。
3. 合办报刊。各报在创办系列报刊过程中,往往要同外单位合作,联合办报。在以前,这种合作主要是专业上的合作,如《中国花卉报》是由经济日报社与中国花卉学会合办的,《上海学生英文报》是由解放日报社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合办的。近年来,这种合作日益带有经济内容。如新华社上海分社同上海证券交易所合办《上海证券报》、人民日报社的《市场报》同无锡市工商局合办《江南市场报》、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也将同上海证交所合办《上市公司》周刊,合办双方都有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企业合办的报刊已不罕见。《绍兴县报》与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轻纺城报》,影响已超过母报。
4. 兼并。今年,新民晚报社兼并了原由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体育导报》和《围棋》月刊,使后者成为自己的子报,改名为《新民体育报》和《新民围棋》继续出版。据悉,该报还曾试图兼并一些报刊,尚在谈判中。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未能谈成。
上海《新闻报》加盟解放日报社,与前事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它原来的主办单位已被撤消,而按我国报业体制,它又必须有一个主办单位,经过近二年的周折,上级决定由解放日报社主办。所以这是行政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但这样做无论对《解放日报》还是对《新闻报》无疑都是有利的。
除了报-报复合外,还有报-企复合。这就是各报社相继兴办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从广告、印刷、发行传统的三大项到信息咨询和传输、金融贸易、通讯、房地产、科技开发服务、商品销售、旅游、交通运输、娱乐等,偏及各个领域。经营方式包括独资、联营、参股、与外商合资等。现在要找一家不带经济实体的报社,盖鲜矣。但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前一种复合。

       二、复合型报业是新闻改革的成果

母报办子报始于70年代至80年代之交。而近年来的盛行以及演化出一报多版等各种形式,则与报业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关,反映着新闻改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首先,这表明我国报业走向产业化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产业就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业,具有使资本保值增值的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外,创办子报子刊不可能由国家来投资,而要靠报社自身的积累。所以有能力创办系列报刊的报社大多数是历史较久,影响较大,并且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的中央和省级报纸。报社走产业化道路最初是通过经营广告、发行、印刷这三项主体产业获利,积累了大笔资本。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新印刷设备、改善通讯手段、建造报业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快产生了经济效益。同时广泛兴办各种相关产业。这就为扩大再生产准备了雄厚的资本条件。办报的扩大再生产包括扩版增张和创办子报子刊两项。报社创办子报,是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地利用自己积累的各种资源(人力、设备、资本、信息、知识和技术、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名称、商誉等无形资产等等),因而都有明确的效益目标。多数子报子刊都可以通过发行、广告给报社带来或者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盈利。更加重要的是,系列报刊扩大了报社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使它的名称、商誉等无形资产大大增值,这对报社进一步发展广告、信息咨询这一类第三产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有的子报子刊即使没有直接盈利甚至要一定贴补,但它的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还是会给报社带来经济效益。例如《新民晚报》出版“美国版”,投资逾千万,为《新民晚报》走上国际报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显示了它的领导人的远大战略眼光。拥有系列报刊的复合型的报业一般都已进入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它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活力,是过去作为党政机关一部分的时候所不能想象的。
同时,创办子报子刊既然具有效益目标,必然要较多地考虑市场和受众,从而促进我国报业不断调整自身与受众的关系,产生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受众需要的结构性变革。今天,再也不会有谁把报纸当作文件、教科书来进行学习,在工作时间“读报用报”的做法也早已废止,报纸已成为公众主要在闲暇时间阅览的精神消费品。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新闻观的根本性变化。近年来许多党委机关报发行明显下降,有的跌落一半以上;实际阅读率恐怕更要低些。这首先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界原因),许多机关报依然墨守传统的宣传陈规,与现实的受众需要有着相当的距离,受众不爱看。同时也说明随着“全民政治”的结束,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一律要得到全民的共同关注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机关报已不可能象过去那样在数量上取得独占报坛的优势。许多子报子刊正是为了弥补机关报的不足而办起来的。有的机关报总编辑老是抱怨自己为应付四套班子的常委们批来的会议消息、讲话文稿而伤透脑筋,而庆幸他的晚报却从未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的老总坦率地表示,他准备让日报跌下去,而完全有把握让晚报升上来。事实上,在一些地方,机关报所创办晚报的发行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它的主报。这种变化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在机关报鞭长莫及的地方,由它所办的子报子刊来分担舆论导向等使命,有什么可以不放心呢?今后办得好的机关报可以成为主要供社会的精英人士阅读的“高级报纸”,同时以系列报刊掌握基层的广大公众,这样做,机关报的舆论中心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
复合型报业对于新闻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使新闻业迈向社会化的大生产。我国报刊林立,各办各的,又要有统一的舆论导向,就只能靠行政管理。这种小而全的体制既不利于产出报刊精品,形成真正的思想舆论中心,也不利于我国新闻业参加国际新闻竞争。复合型报业和集团化,可以使报业真正壮大起来。

       三、应当促进报业的兼并和联合

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报纸种数增长10多倍,已突破2000大关。国家新闻出版署已提出新闻业的发展要从总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移的方针。今后将不再可能大规模地创办新的报纸。
现有报纸良莠不齐。有相当一批报纸、特别是有些所谓“部门所有制”的报纸办得很不理想。①有不少报纸按照机关报模式办报,缺乏群众基础,发行量很小。有的为了追求发行量,又任意改变方针,弄得不伦不类。这说明他们缺乏整齐的办报班子和队伍。②经济实力单薄,没有能力扩大再生产,有的债台高筑,已到了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步。③由于势单力孤,在经营上往往采取不规范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如夸大发行量),甚至违法经营。《江苏健康报》就是一个典型实例。④内容重复。上海文化艺术类报纸有三四种,加起来发行量不到五万份。⑤容易出现将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超越整体利益之上进行舆论导向的倾向。这说明,我国报业布局是有多少部门就办多少报纸,分散经营,很难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新闻改革要朝社会化大分工发展,有效的手段就是兼并和联合。
由有实力的复合型报业兼并小报小刊,也就是用前者的规模效应来改造后者。《体育导报》在由市体委主办时只发行1.5万多份,被新民晚报社兼并后改为《新民体育报》很快就达到10万份。这是必然的,因为复合型报业拥有比单个报纸雄厚得多的资源优势。
联合就是几家报纸合并成一个实体,或者至少在经营上合并起来,也可以造成规模效应。这在报业尚无先例。但上海广电系统的联合可以有所启发。上海电台、电视台和上海广电总公司等合资创办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建造东方明珠电视塔,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装备就集中由东方明珠公司来经营。后者为电台、电视台发射节目,要收取费用。而电台、电视台又是她的老板,年终要收取红利。这样广播和电视传输就通过联合而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为社会服务、从事专业化大生产的产业。电台、电视台就可以集中精力搞好节目。报业的广告、印刷、发行等部门显然也可以这样做。
兼并和联合都是经济行为。新民晚报社兼并《体育导报》,付给市体委一百多万元的补偿,实际上就是产权交易。但是对外又不能说。因为没有一条规章制度规定一个报社可以象商品那样地卖给别人。如果我们承担报纸是产业,拥有自主经营的资产和无形资产,那么它的产权就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转让,所以首先在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其次,现在报刊社的产权关大都不明晰,新闻出版署规定主办单位有为报刊社清偿债务的责任,就是要主办单位对报刊社的经营后果承担无限责任,这就很难开展兼并。再有,报刊社的兼并到底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兼并,还应该以报刊创办管理办法为基础制订一些具体办法,譬如,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新闻机构才有兼并他人的资格?被兼并的报刊是否可以变更它的名称、宗旨等登记事项以及如何变更?等等,都应有章可循。

     四、组建报业集团是深层次的改革

在复合型报业的基础上,许多报社提出了组建报业集团的目标。去年下半年,“深圳商报报业集团”宣告成立,有的报社已经开始实施组建报业集团的探索性操作。据报道,1993年山东成立了以信息快报社为龙头的”快信集团”,1994年经山东省体改委批准,由”快信集团”出资53%,向社会定向募股47%,成立”快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除信息快报创办《开发时报》外,还拥有14个独资、合资企业,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从复合型报业到报业集团,这是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前,报社实际上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与产业不沾边。改革以来,许多报社成为既是新闻宣传机构、又是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法人实体。组建报业集团,并非只是所属报刊和经济实体和经营规模的量的扩大,而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报业体制和转换经营机制,实现新闻业产业化的质的飞跃。
“两个轮子一起转”,从“办报”(组织新闻宣传)不讲经营到既办报又经营,是报业一大进步。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体制也蕴含着不少矛盾。①作为一个机构,集组织新闻宣传和经营于一身,既不利于集中精力办好报纸,也难以使新闻宣传工作和经营活动真正分割开来,在客观上造成经营活动影响新闻宣传工作的种种机会,成为新闻工作不正之风的温床。②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又会造成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报社管理者由于承担着组织新闻宣传的繁重任务,不可能过多地过问经营;而经营者由于事无大小都要由报社决定,又很难施展发挥。③主报和子报、主体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产权关系、权责关系都不明确,难以实现有序优化的组合,实现高效率的运转和规模经营。这也是目前许多经济实体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些矛盾,随着复合型报业的扩展将会变得突出起来。
建立报业集团的根本意义,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的要求,通过对复合型报业进行有序优化的重新组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规模效应,从而大大提高报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里不可能来具体讨论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事实上报业集团也会有多种形式。但有些基本原则还是可以明确的。①明晰产权关系,报业集团内的各个经济实体原则上都应成为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对其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法人。②在报业集团中,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严格分开。新闻报道活动按新闻规律办事。经营活动按经济规律办事。从事经营者不得干预新闻报道活动。从事新闻报道者不得参与经营活动。③报业集团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经济规律进行运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壮大经济实力。从而增加对新闻报道活动的投入,提高新闻质量及其社会效益。这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经营活动,增加产出,形成良性循环。④报业集团要要打破行业的条块分割,根据自身实力,广泛渗透拓展,建立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的集团体系,新闻报道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和建立的社会联系对于促进这一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⑤党和政府依法对报业实行宏观调控,以及对新闻报道活动的领导和对经营活动的监管。但是政府不直接干预报业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承担经营后果的责任。
有些人往往不敢或不愿承认报业集团的产业性质,似乎让报纸编辑部成为产业的一个部分就会动摇党对新闻报道的领导,影响正确舆论导向。这是一种误解。党领导新闻工作和掌握舆论导向早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建立报业集团之后仍然应当坚持。报业集团以主要精力组织经营活动,就结束了总编辑一手抓稿一手抓钱的窘境,使总编辑集中精力办好报纸。而报业集团的强大经济实力又为提高报纸质量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有的报刊,社会确有需要,但又不可能盈利,也可由报业集团加以支持。
我们设想的报业集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报业集团。我国的所有的报纸刊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特别是各级党委机关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有报刊都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承担着宣传、传播、反映民意、批评和舆论监督等社会功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报刊””商业报刊”有本质上的区别。由此形成的报业集团,同西方完全企业化的报业集团不同,也与一般的企业集团不一样。报业集团的资本必须确保国有资产的主导地位,主要报刊的资本必须是国有独资。报业集团可以同国内外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经营企业,但是报刊则不行。在报业集团中报刊单位与企业单位也不一样,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报刊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集团中的每个报刊单位当然都要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尽可能获取经济效益,但是报刊单位的”产品”即报纸刊物,其内容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必须遵循依法登记的既定的办报(刊)宗旨和编辑方针,必须根据当前形势和任务和新闻宣传的需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应完全受市场支配,为经济利益所左右,更不允许将自己手中的报道、发稿的权力去作商品交换,搞“有偿新闻”。
组建报业集团既然是深层次的改革,就需要进行探索和试验,还要考虑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贸然行事是不行的。现在有的报社提出走向报业集团的一些中间步骤,如先组建报业公司对广告、发行、印刷实行统一经营,面向社会服务,还是可行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