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姣、白净:国外网络平台治理假新闻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聚集到网络平台。由于信息发布门槛逐渐消失、行业监管有限等因素,网络平台上假新闻问题日益严重,这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学术界对假新闻的关注从未停止,本文主要研究目前国外网络平台治理假新闻的对策。

互联网的开放性赋予任何人话语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改变了原有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的从网络上来获取信息。大量的人群聚集到了网络平台。在此环境下人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网络平台上大量自媒体的涌现,新闻行业门槛逐渐消失,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大量未经核查的新闻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不乏各种假新闻,这其中既包含因专业能力缺失而造成的非故意失实新闻,也包括在市场诱因和行业监管的缺乏下,部分传播者为牟取私利而捏造的故意性失实新闻。

随着技术的革新,网络平台上的假新闻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这是全世界面共同面临的问题。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中有62%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其中18%高度依赖,通过Facebook 阅读新闻的人数占比高达44%。皮尤研究中心还对1002名收入、教育水平和党派关系各异的美国成年人做了调查。调查显示,有64%的人认为假新闻令他们对基本事实出现了“极大的困惑”,32%经常在线观看捏造的政治新闻,23%曾分享过假新闻[2]。

网络平台上假新闻的危害,在2017年美国大选中暴露无遗。根据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的调查,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的前3个月里,排名前20的虚假新闻在Facebook上的分享次数超过了870万次,比主流新闻网站真实新闻的740万次高出130万次[4]。这些假新闻不乏包含着具有政治倾向性的新闻,在接触到这些信息后,选民的选举意向可能发生改变。

新媒体的出现,政治传播呈现立体化趋势[3]。政府和政治行为主体为了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在网络平台上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传播。通过新媒体赋权,受众也逐渐成为传播的主体。一旦假新闻进入到新媒体这种高效的传播环境中,便有可能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在不停的转载和洗版中轻松完成背书。

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网络平台上的受众在接触信息的过程中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的内容,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内容。据Buzzfeed统计,在社会媒体参与度方面,来自欺骗和极度偏狭的网站的那些排名前20的假新闻超过那些来自主流媒体排名前20的新闻。前者比后者多获得超过150万条的分享、回复和评论[6]。这种认知偏见的产生是受众选择性接触的结果。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受众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不是被动的,当受众遇到一个命题时,会倾向于接触与自身观点一致的证据,忽视与自身观点相悖的证据。这样的认知偏见会在网络平台上放大,假新闻的传播也有机可乘。假新闻的生产掌握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在网络平台上生产出刻意迎合部分受众口味的假新闻,刺激关注和转发。在这个传播环境里,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形成了“回音室效应”,令假新闻的影响力得以加强。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假新闻的制造、传播创造了巨大的赚钱契机。市场诱因也是导致假新闻泛滥的原因之一。Facebook等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专门生产假新闻的用户,依靠点击率来挣钱。网络平台聚集着大量受众,成为假新闻传播的集散地。

传统媒体出于职业道德的约束,不会随意刊发不实消息。但缺乏把关人的自媒体,不受职业道德的约束。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了一位制造大量假新闻的网站负责人,他编造的希拉里的谋杀故事被转发分享了近50万次。他说这样的操作每月可赚1万至3万美元[7]。在利益诱惑下,那些无社会责任感的人或机构,抓住受众心理,在网络平台上大量生产假新闻以牟取个人利益。

对于网络上的假新闻,国外网络平台有哪些治理对策?

一、平台自身监管

由于言论自由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对于网络上的假新闻,网络平台不能直接采取封号删贴的做法。Facebook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如果多名用户将某篇新闻标记为不准确新闻,就会在这篇新闻上添加警示标签,提醒用户这篇新闻的可信度存疑。添加警示标签的措施发挥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优势,将受众变为监管者,既保障用户不受到假新闻的伤害,又避免侵犯用户言论自由的权利。

第二、提高向用户推荐的“相关报道”的准确性。

第三、“封杀”假新闻发布者,禁止他们使用付费推广服务。

第四、开发更优的算法自动检测假新闻[8]。

Facebook认为许多假新闻的出现,其背后都有经济动因。垃圾邮件的发送者通过伪装成知名的新闻机构,发布假新闻,诱使点击,从而依靠点击量来卖广告。基于此Facebook封闭了用户设置钓鱼域名的途径,遏制那些伪装成真实出版物的网站。同时Facebook也对发布网站进行分析,检测是否存在有必要进行遏制 。

Google通过中止提供广告服务,将很多假新闻网站排除在外[9],与Facebook禁止假新闻的发布者使用付费推广服务的措施类似。这类治理措施考虑到假新闻背后的市场诱因,致力于从源头切断假新闻产业链,使得假新闻无利可图。

拥有超过7000万活跃用户和来自4000家内容供应商的苹果新闻(Apple News),通过平台自身监管,采取封闭式策略。在源头方面,苹果新闻会对新加入的内容商进行检查。在用户方面,苹果新闻会侦测其订阅内容的反常行为。同Facebook一样,苹果新闻也会发动用户对假新闻进行标记,随后平台跟进处理 。

二、第三方机构核查

Facebook引入第三方机构验证特定内容,对被第三方机构标明为虚假内容进行明显提示[10]。对假新闻的认定不仅是技术问题,同时稍有不慎,也会侵害到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因此,Facebook利用第三方机构核查来治理假新闻。

Poynter是美国著名新闻机构,成立于1975年,主要为新闻业界提供培训、探讨新闻业发展中的问题。Poynter也一直致力于传统媒体的事实查证工作。该机构宣称无党派、透明化。2016年,Poynter成立国际查证网络(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简称IFCN),截至2017年,参与查证网络的机构有42家 ,包括Snopes 、FactCheck.org 、Politifact 、ABC News 等等。IFCN发表了五项承诺:承诺无党派和保持公正;承诺资源透明;承诺资金透明;承诺检测方法透明;承诺开放和诚实的态度[11]。

2016年,Facebook宣布委托Poynter作为第三方机构对新闻进行检查。作为拥有专业查证网络的新闻机构,它与网络平台相比更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

Poynter特别关注事实核查的四个方面:

第一、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驱动事实核查的发展。近年来利用计算机计算的事实核查越来越多的受到学界和媒体组织的关注。

第二、衡量事实核查的影响。事实核查可以纠正错误、澄清误解,这对全球都具有重大影响。但如何科学、系统地衡量影响,成为亟待讨论的问题。

第三、事实核查的资金来源。IFCN的参与者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第四、事实核查的伦理讨论。事实核查是一门对抗性艺术,这里面充满着伦理的困境,需要事实核查机构不断权衡,构建和谐 。

Facebook与事实核查机构的合作方式具体如下:用户对内容进行举报后,被举报的内容随后被送往Poynter进行审查。如果Poynter将一篇报道认定为假新闻,这篇报道便会被标记“存在争议”(disputed),并附上链接给出相应被标记的原因。被标记为有争议的文章在“动态消息”(News Feed)也会被置于靠后的位置。这些被标记的新闻仍可以被分享,但在分享时用户端会出现警告弹窗,提醒用户此篇新闻具有争议。这些被标记的新闻将不能被付费推广 。

三、算法过滤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被逐渐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四名来自马塞诸塞州大学的学生开发了一款Google浏览器插件FiB,以解决假新闻的问题。当使用该插件浏览Facebook网站时,插件后端的AI会实时检查用户所浏览帖子的真实性并使用图像识别,关键字提取和源验证以及配合Twitter搜索等方法来验证。Facebook和Google已对该项目进行赞助和扶植,并运用到自己的网络平台 。

网络平台利用AI技术解决假新闻的问题虽然才刚起步,但业界已提出了相关思考,例如人工智能是否能处理复杂的价值判断等问题。人工智能的算法本身是根据特定领域的规律和规则制定的,在这些规律和规则中,蕴含着价值选择和判断[12]。网络平台应掌握假新闻的传播规律,制定防御规则。利用AI技术有效甄别虚假和低俗内容并控制其传播。就目前的AI技术来看,它还无法准确解释复杂短语的实际含义。所以Facebook和Google想要利用AI技术过滤假消息,最终还得倚靠数据和算法的不断革新。

除了人工智能算法外,Snapchat 也以其独特的算法过滤假新闻。Snapchat上的新闻被集中在发现(Discover)板块。新闻发布方要想进入这一板块,会经过层层把关和审查,与其合作的媒体例如CNN、MTV、Sky News都拥有一定公信力。用户关注的新闻会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显示,并不会像其他社交网络依照用户喜好来进行个性化的推送。这种算法在传播环节减少了假新闻病毒式传播的可能性,过滤掉了部分假新闻 。

四、结语

虚假新闻在互联网环境中跨地域大规模的传播现象,主要出现在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应用平台产生以后[13]。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信息,平台内部和平台之间因为互联网而紧密联系,广泛传播信息。在一定利益动机和社会心理机制作用下,部分用户试图发布虚假信息以谋取各种利益。

网络平台上假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其复杂性,假新闻泛滥的幕后,有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深层原因。只有探究其背后,才能找到治理假新闻的有效方法。国外网络平台在各方的压力下,寻求解决办法以治理假新闻。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采取治理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无论如何,网络上的假新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治理假新闻,不能单靠网络平台,媒体、用户、第三方核查机构都要参与其中,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效的共治格局。
参考文献

[1]马彬彬. 假新闻传播机制及治理——“年度十大新闻”(2011-2014)内容分析[D]. 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网络新闻打假必须重拳出击[N]. 第一财经日报,2016-12-26 (A01)

[3]宋佳易. 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缪琦. 全球围剿假新闻[N]. 第一财经日报,2016-12-26(A02)

[5]刘肖. 媒体信誉的自我重建——解析《纽约时报》如何给假新闻治病[J].国际新闻界,2003(11):31-32.

[6][7][9]王义,小乐. 美国民主在后真相时代能存活吗?[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15(004)

[8][10]侯丽. 遏制社交媒体假新闻成难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25(003)

[11]尹乔. 一条假新闻罚50万欧元?腾讯Facebook两巨头上线反谣言平台[J/OL] 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7-01-17/2474605.shtml,2017-1-17

[12][13]宋健武. 人工智能是虚假新闻的“克星”[N]. 人民日报, 2017-03-23

《法治新闻传播》2017年第2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