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章子不是小德张

魏永征

一部成功文艺作品所描述的人物,常常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生活中某一个”他”,但若生活中的”他”出来说写的就是他,这就叫做对号入座。

去年岁末,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因电视作品引发的名誉侵权案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以下简称电视协会)新近制作播出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宦官小章子》,招致了清末大太监小德张两位后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剧中主人公”小章子”学猫叫、狗叫、逛妓院、娶妻供王公大臣淫乐、逼死妻子、迫害光绪和珍妃等处的情节,是对其祖父小德张的丑化,内容失实,严重侵害了他的名誉,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电视协会与该剧蓝本《皇城圆梦》的作者刘栓虎在媒体公开赔礼道歉,并分别赔偿其经济及精神损失20万、10万元。

对此,被告电视协会在诉讼中辩称:《宦官》剧中没有任何”小德张”的提法,原先拟使用的剧名《京城小德张》仅为拍摄时考虑使用的名称,拍摄完成以及公开播放时均使用《宦官》一名,且剧中”小章子”与历史上的小德张非同一人,因此谈不上侵权。

被告刘栓虎则辩称:剧中主人公”小章子”是集合了历史上多位太监的经历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二原告的祖父小德张仅为原型素材之一,因此不能把剧中人物与小德张等同。此外,小德张在历史上是以反动、丑陋面貌表现的,这在众多历史资料中均有印证,即使剧中人物为小德张本人,也没有什么恢复名誉之说。

法院经审理认定:根据《宦官》剧中的事件和人物可以确定,主人公”小章子”基本上是以清末大太监小德张为生活原型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和创作,但在丰富人物形象上也借鉴了多位太监的生活经历,剧中人物”小章子”已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而是太监这一群体的艺术缩影。因此,将剧中人物与现实人物简单等同、对号入座的做法是欠妥的。剧中表现主人公”小章子”卑劣行为的有关情节,在有关历史题材的书籍资料中均有一定的文字描写。故判决驳回两位原告的诉讼请求。

我们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侵权言论要有特定指向。确认这点在报道真人真事的新闻作品问题不大,而文艺作品就有点难。有的文艺作品的人物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那还好说。有的文艺作品的人物却是根据生活中某一原型塑造的,要问写的是不是这个原型,或者问作品的特定指向是不是就是他,叫人真没办法说。作者会说,是他,又不是他;因为创作时在心目中确实有一个他,而创作出来的这个”他”同实际生活中的他已有很大的不同。认识原型的读者会说,不是他,但又是他;因为谁都知道小说是要虚构的,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但还是会禁不住要对生活中的这个他同小说中的”他”作一番比较议论。艺术形象同原型就在”似与不似之间”嘛。就说这个”小章子”,当初创作时确实以小德张为原型,要不然也不会考虑起个《京城小德张》这个片名了。但是文艺创作并不意味着仅是对现实或历史的简单实录,照搬照抄,而是运用多种手法,作了很多艺术加工,正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人形象地称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为”熟悉的陌生人”,即这一具体人物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生活中的某些类似人物,非常熟悉,但又不能具体指认他是谁。这就是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特点。但是这个典型人物又毕竟有着原型的影子。小德张的后人抓住”小章子”身上同小德张相同的事情说”小章子”就是小德张,再举出作品中描写的真小德张没有的事情说这是诽谤了小德张,这真有点将了作者的军。许多文艺作品侵权官司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本案判决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原型不等于真人,”小章子”不能等同于小德张。作者通过”小章子”这一人物的描写是为了反映太监这一封建社会畸形群体的特点,表达某种寓意,在”小章子”身上浓缩了包括小德张在内的多名太监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我们可以从”小章子”身上不时发现小德张的影子,如同当今在不少人身上仍可发现阿Q的影子,但显然谁都不是鲁迅笔下的那一位。强行对号入座,很难让人信服。既然不能确认作品指向具体的谁,无特定指向的行为自然就不构成侵权。

退一步说,即使电视剧的主人公不叫”小章子”而就叫”小德张”,这个”小德张”也仍然是艺术形象而不等于历史上真的小德张,就象小说中的康熙、雍正、洪秀全、曾国藩,统统都是艺术形象而不等于真人一样。只要这些形象同真实人物的历史评价基本一致,就不应当以作品中虚构的情节来提出诽谤之类的问题。小德张的为人,历史早有定论,文艺作品在定论的范围之内,对某些具体情节作出虚构,应予允许。况且本案中原告提出异议所谓有损其祖先形象的情节,已有大量的书面材料印证。

照此说来,文艺作品还有没有诽谤问题呢?从已有个案来看,利用小说等文艺作品进行诽谤,通常是出于直接故意。构成刑事诽谤的,如小说《荣誉的十字架》;构成民事侵害名誉权的,如历史小说《周西成演义》:都有证据证明作者撰写小说就是以贬损特定他人为目的的。要是没有发现作者这种动机目的,原则上似应排除诽谤或侵权的成立。

刊《中华新闻报》2000年3月6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