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7号,我们所不知道的台湾

1945年,台湾光复,日本人撤回本国。一位日籍男教师不得不与他暗恋已久的女生友子分离。从海轮到家乡,他不断给她写信,但是都没有寄出。60年后,教师去世了,他的女儿发现了这8封信,认为应该物归原主,就按照父亲留下的地址把信寄往台湾,这个地址在台湾南端一个名叫恒春的小镇上,海角7号。然而星移物换,海角7号早已不复存在并且从人们记忆里抹去。这就是影片故事的历史背景。

现实的故事是这批信到了邮差阿嘉手中。阿嘉有音乐天赋,能唱能弹能作曲,让他送信可真是埋没。阿嘉找不到海角7号,好奇地拆开了邮包,知悉了这段秘史,然后不经意地放在家中。机会来了:一家日本公关公司要在镇上举行一场演唱晚会,他承担了作曲和主演的任务。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拉了一支演艺队伍,老的很老,小的太小,这使得专程前来组织演唱会的公关小姐、与收信人同名的友子大为不满,两人屡生冲突。不打不成相识,由恨生情,因情转爱。友子在阿嘉家里看到了日本教师的信,要他务必找到收信的友子。阿嘉此时也从信中激发了创作灵感,一气呵成地写出要在晚会演唱但是一直写不出的歌曲,题目就是“海角7号”,在晚会上一炮走红。

晚会前几小时,友子无意中从女孩明珠中得知,家在海角7号的友子就是她的祖母,按照后者提供的地址,友子要阿嘉立即把信送去,时间紧迫,阿嘉只是把放信的盒子悄悄地放在专心弹琴的老太太的旁边就匆匆离去,所以我们见不到老太太的芳容和看信后的表现。阿嘉在晚会开始前一刹那赶到,但是送信之举恰恰是更加提升了他的表演激情。

历史上的一对饮恨终生,现实中的一对可望长聚。阿嘉对友子说:要么你留下来,要么我跟你走。

整部影片可以用恬淡两字来形容。没有紧张得使人透不过气的情节,没有火和血的画面,也没有大撒黄金白银铺排出来的豪华富贵,更没有引人想入非非的横陈卖弄,甚至在开映后一段时间内令观众感到有些琐碎。影片展示的就是一幅台湾的风情画:小镇、拥挤狭隘的街道、鳞次节比的店招、大致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的度假中心、平民的斗室、西方游客惠顾的海滩、琳琅满目的小吃摊、孩子们如过节般为之欢呼的晚会;人物则有:城里人、原住民、客家人、大陆移民、日本人、商人、家庭主妇、跑街先生、女公关、侍应小姐、警察、渔民、摊贩、西方游客……;讲的语言也是杂七杂八:国语、台语、日语、英语,还有几句粤语。但是编导以其擅长的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笔就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除了前面提到的男女主角外,诸如貌似傲慢实则仁厚的“代表”(他将竞选镇长),推销自己马拉桑小米酒几乎入迷的跑街,年迈然而仍然钟情于音乐的退休邮差茂伯,执勤中光荣负伤的交通警老马,与“代表”终于结成眷属的阿嘉的妈,都给人深深的印象。镇上的人们,生活、竞争、争吵、打斗,但是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结局总是归于和谐。

这些台湾人的身边事,就这样进入了电影,我想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在台湾热映的重要因素。

我去过台湾三次,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影片中展现的这类人物。影片展示的画面,对于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遥远。说是熟悉和贴近,因为从这里看到的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得第一次到台湾,有人问我观感,我说是仿佛回到了童年,因为那次台湾之行确实看到了不少童年经历过然而已经在大陆消失的事物。影片的这个恒春小镇,同我的慈城,同我太太的大磎,从文化上来说其实并无不同,区别只是在于,慈城由于文物保护的缘故没有那么热闹,而大磎则因开发过快而灭失了固有的淳朴。说是陌生和遥远,那是因为大陆绝大多数人们有生以来一直只是从书本和新闻媒体上了解台湾,台湾的芸芸众生,到底在怎样生活,怎样思想,怎样追求,怎样回忆,有谁说得出来?有谁体会得到?

陈云林访台,行政院在贵宾下榻的圆山饭店以此片招待,用意显然也是让贵宾了解台湾的风土人物、文化情怀。

电影里多次出现《原野上的玫瑰》的旋律,最后还引吭高歌。这首由歌德作词、舒伯特配曲的名曲,正是我在小学年代初学五线谱的第一首歌,而今听来,倍感亲切。阿嘉“创作”的两首歌,也非常好,我相信很快会学会的。

这部电影,有助于两岸的沟通和理解;当然只靠一部电影,那是远远不够的。

好在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岸民众沟通和理解的机会正多,来日方长。

14 Responses to “海角7号,我们所不知道的台湾”

  1. 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收入场记频道,欢迎查看http://pindao.blogbus.com。感谢您对BlogBus的支持:)

  2. 其实,我并没有觉得海角七号有大家说的那么好。。。

  3. 我也看了,很优秀的电影!!!!!!!!!!!

  4. 老太太是在弹琴?我怎么看到像在抖那个竹筐里的菜……囧

  5. 据说这是台湾十年来票房最高的影片呵。
    博主 对 Mor 的回复: 2008-11-25 07:54:50
    是的。
    连老太太友子居住的“海角7号”、阿嘉和友子观海处等,也成为新旅游景点了。

  6. 感动

  7. 辽宁“最牛县委书记”又履新 网民惊呼后台很硬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392229.html
    博主 对 slistc 的回复: 2008-11-24 15:37:53
    ·“最牛县委书记”复出得给个“说法”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原县委书记张志国近日履新,职务是沈(阳)铁(岭)城际轨道(轻轨)交通工程办公室副总指挥。11月20日,铁岭电视台于晚间播报的“铁岭新闻”披露了张志国的新职务。
      这一消息一传开,各大网站上网民纷纷惊呼,有人干脆猜测说:张志国后台很硬,水很深!   今年年初,张志国派公安人员到北京拘传对西丰县进行舆论监督的记者(见本报1月7日一版),因此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县委书记”。“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事件”一时成为全国性大新闻。   2月5日,铁岭市委召开常委会听取调查组汇报后认定,张志国身为县委书记,法治意识淡薄,对进京拘传记者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领导责任。为此,市委决定,责令张志国引咎辞职,并向市委写出深刻检查。   有谁敢想,9个月之后,张志国这样一个“法治意识淡薄”的官员,竟然不可思议地东山再起,其速度之快,其不明不白,令人咋舌,难怪会震惊网络,成为一大新闻。   在法治社会,像张志国这样一个“法治意识淡薄”达到“史上最牛”地步的县委书记,影响极坏,民愤极大,本该受到严厉惩处。但有关部门在其受处分仅仅9个月后,就安排其异地做官,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当初所谓的“处分”,是不是只是为了暂避风头,平息人怒的权宜之计?“责令张志国引咎辞职”是不是真正为了维护党纪法规?底下有没有不可告人的交易?否则,就像网民一针见血所言:“铁岭没人啊,沈阳没人啊,中国没人啊,中国真的就找不出一个比张志国更好的官吗?”   铁岭也好,沈阳也罢,肯定能找到一个比张志国更好的官员。但不知为什么有关部门偏要让张志国东山再起。是不是为了给当初愤怒的舆论一个“报复”?否则很难说得通,因为这种安排,使得张志国派警察进京抓记者的荒唐的违法行为,成本或代价几乎是零。人们有理由质问,张志国究竟有没有受过处分?甚至他的重新任命是否属于“带病提拔”?   还是让我们听听网民的呼声吧:“记者小心哟,你们再讲他,他还是会来抓你们的!”、“真牛!(张志国)这样的辞职是侮辱百姓的智商!”“这样的人还能当领导,说明他的领导也有问题”、“让一个素质如此低劣的干部再出来掌管一个大工程,真是不可思议”……(宋广辉)

  8. 南昌大学50名女生隐私惨遭网上曝光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446126

  9. 看了博主的介绍,有时间去看下

  10. 黄光裕案传言四起 公众知情权何在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11/1127_23_897232.shtml

  11. 大学里的极品告密者
    冉云飞

    一所政法大学的老师讲《古代汉语》,联系当下,说了些批评政府的言论,竟被自己习政法的学生告到市公安局和教委,发生在一个信息广泛,民智渐开的社会,实在太过黑色幽默。几年前遇到吉林艺术学院的卢雪松老师,提及她那次被学生告密的经历对她的生活的影响,她淡然处之,但我们朋友旁听下来,却感到对学生有一种深深的悲悯。卢老师对学生并不怨恨,对整治她的人也没有什么报复行动,但她对做人底线和自己人格的坚持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对学生有着一种悲悯呢?这是因为他们的确是这种愚民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有许多学生能考上大学,但他们的脑子基本上已经党化、固化了,成为官方思想的垃圾桶。并以时常说套话废话假话,以羊随大群不挨打的态度来拥护官方,而自鸣得意。很多学生实用到一种毫无做人之底线伦理及人格的地步,对官方的说教根本就是照单全收,认为只要官方说的就绝对正确。只要与官方的说法不同,而且你还要批评官方的错误,那就是你思想反动,我就要告发你。这种被愚民教育弄得把自己卖了,还帮着官方数钱的学生,我不敢说在当下有多少,但这种告密学生的存在,绝对是大学教育的耻辱。

    一个老师无论如何批评政府,都是他的权利,这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任何人不能剥夺。讲《古代汉语》联系到当下糟糕的现实,有所指陈与批评,我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那种认为学生只需了解知识的“纯学术”要求,对于学生来讲固然需要,但开启学生对社会、对自身权利的清醒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民主、自由的重要,依旧是一个真诚正直的老师的天职。一个社会的言论不自由到连大学里面都不能自由言说的地步,那么这样的高等教育还有什么指望?每年颁诺奖时中国官方传媒猴急马急的那个样子(常呈意淫状态),时常提及的民族的伟大复兴,能指望被阉割的大学教育来实现吗?想一想为什么西南联大在抗战那种非常时期能培养出如此多的科学家(有获诺奖者)、学者、合格的公民——别的不多说,你看看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你就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了——而四九年后六十年来大学里面教出来的学生质量,能与1919至1949三十年的质量相提并论吗?四九年后的学部委员能与一九四八的院士相提并论吗?

    想当年,我们读大学时,遇到这样的学生,一方面同情怜悯;另一方面是鄙视加疏远;第三就是公开揭露其卖友求荣,脑子一锅浆糊,使其名声大臭,而无人成其友而“自绝于人民”,最后便是对告密者不客气,挥拳相向。除了挥拳相向我现在不是很赞成外,其余几点,我认为至今仍可以拿来大学里学生对付告密者的一种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使整个社会不成为告密的土壤,要进行制度改良,要让整个社会觉得告密是一种耻辱,而非一种光荣。而这样的共识,也要让学生在大学里达成,而不是因此告密成风,不告密者反而成为一种异端少数。官方是以搞学运起家的,他们培养的“职业学生”自然有不少是告密高手,因此他们深谙在学校安插各种告密者、眼线(据有同学说叫“信息员”),对于严酷管理学校的好处。整个中国,自古及今,为何告密盛行,那就因为统治者利用告密统治社会,其成本低廉,却能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使民众成为百依百顺的奴才。从互相掣肘的阴谋术,到无处不在的线人之告发,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度,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本,从而达到民众不结社(因为大家互不信任),处于永不团结的马铃薯状态,这样官方的统治成本不仅低廉,而且官方统治集团却能因此实现利益最大化。

    杨师群老师既然在政法大学教书,且是遭遇的成年学生的告发(当今大学生几乎都十八岁以上),还被有司请去教训和调查,我认为他有通过法律手段,来主张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我认为将这两位告密的学生告上法庭,让他们知道告密的坏处何在,是一种真正负责任的法治教育。同时也让那些喜欢告密者“名扬四海”,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原来是告密者,让他们也知道人们是如何鄙视她们所做的一切的。我认为你拿到了告密者的证据,通过法律手段,让告密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是最为理性的做法。虽然如今的法院不一定立案,但我认为打这种哪怕是暂时还不能立案的官司,对大学和社会里的告密者都是一种鄙弃与震慑,让他们也要掂量一下做奴才不只是有不尽的收益,还有应付之成本。

    2008年11月27日8:56分于成都

  12. 看了博主的影评,特地下载了海角七号观摩。
    心境却随着电影有了一些变化。看似一个被人遗忘的小镇,一些老人的坚守,爱情的无奈,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历史纠结大背景下,草根的生活状态……这种电影少了一些文艺片的唯美,掺杂了生活中的种种,让人感觉生活的琐碎,可又期望生活的奇迹。
    正如生活和人的心境,你选择接受怎样的讯息,《海角七号》对你而言也许就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吧

  13. 一名名为“奇拿归来”的网友在网上曝光了一百多名明星的身份证号码。这是继曝光明星车牌号码后又一次比较轰动的群体性的侵犯名人隐私事件。由于身份证号码附带着个人的出生信息,直接暴露了明星的年龄,因此才又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律人士对这次曝光就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构成了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因为这种曝光未经当事人允许,给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一种认为还不构成侵犯他人隐私原因是曝光的身份证号码抹去了后4位,曝光的内容只是针对明星的年龄(很多明星都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而且普通人是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可以核实他人身份证号的。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11/27/content_10420653.htm

  14. 刚刚有时间看了《海角七号》,喜欢导演讲故事的手法:几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物,却因为同样对音乐的热爱走上了同一个舞台;两个不同年代发生的爱情故事,却同样让人唏嘘。
    正如同老师所说,没有大场面,只是安静的讲一个好故事,要静下心来去欣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