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文理并茂

 

 

――读徐迅《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

 

 

我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介绍徐迅时,推许她是中国研究偷拍偷录的第一人,虽然有人有点疑问,但我以为并非胡乱吹嘘。这不仅因为她关于偷拍偷录的论文曾经荣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论文一等奖,而且我知道她这些年一直留意这种现象并且广为搜罗,积蓄之富,在我的视野里,无出其上。所以我多次怂恿她专门就偷拍偷录问题写一本书,她在去年秋天利用一个月的公休时间实施这项写作计划,我有幸成为书稿的第一读者,我提了意见,她再作修改。而她写得几乎比我读得还快。现在这本全面论述暗访和偷拍问题的著作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

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正是资料极为丰富。全书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就案而论法和道德。举凡近年国内关注的有关偷拍的热点个案,从成功的到有争议的、乃至引起侵权纠纷的,书中都有收录和论述。作者的视野还广至海外,拿了我国港台地区乃至英美等国传媒界的若干相似个案进行比较。她充分发挥了一个学者型记者的特色和优势,对全书的命篇布局作了精巧的构思,不同个案搭配合理,叙事完整,文笔流畅生动,读者一经开卷即难释手,只有一气读完。

但是,如果把这本书只是当作可读性很强的故事书,那就大错特错了。作者不只是一位记者,也是一位出身于法学专业、在媒介法领域里求索多年的学者。据我看来,这本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

首先,探讨了表达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平衡问题。这个被英国法学家丹宁勋爵称为“两种基本人权的矛盾”的传媒界的世纪难题,在偷拍问题上得到集中反映。本书以“充满诱惑力的采访手段”开篇,说明偷拍的发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背后的驱动力正是每个人都会具有的知情欲和表达欲。但是作者紧接着就列举那些发生纠纷和危害的个案,说明这种欲望并不总是合理的,它只有在不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才能够成为法律保护的权利。从我国现实社会和传媒界的现状出发,作者的侧重面是在论证保护隐私权方面,对于那些想当然而实施的不合法行为及背后的陈旧观念提出了严正批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如此,作者在最后两章还是阐述了偷拍的合理运用和万一发生纠纷的抗辩理由和补救措施,就隐私权的合理退缩发表了见解。为传媒界“出谋划策”,可谓语重心长。

第二,阐述了在偷拍问题上法和道德的综合规范。作者正确地指出,在偷拍问题上,法律难以划出一条绝对的界限,这个空白地带只能以道德的填补。作者自谦是“步履蹒跚、小心翼翼地介入新闻伦理”,而据我看,介入十分成功。与有的新闻伦理著作只是指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不可以做的就要受到谴责和处分的简单化“论述”不同,作者从外国媒介伦理著作获得灵感,在坚持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前提下,采纳了西方功利主义、人本主义等的合理内容,把伦理问题作为悖论来思考,拆穿了那些在对偷拍行为似是而非的辩解后面究竟是一些什么把戏,以及这种行为的泛滥究竟会让社会、传媒界、乃至记者自己付出多大代价,诚为誅心之论。我深信,那些对偷拍情有独钟的人,只要认真读一读这些章节(主要是第五章),也必将悚然自省,这才是道德的力量所在。而作者法律功底扎实,在涉及伦理问题时又处处不忘法律的底线,为道德提供后盾。这种思路,可供媒介伦理研究借鉴。

第三,初次涉及了图象侵权的研究。有关媒介侵权的研究著作已有不少,但是至今为止所研究的侵权内容表达方式主要是语言和文字。图象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主要通过摄影、摄像等实施,它的法律意义在于把人的形象固定化,它造成的侵权同语文表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至今还没有系统研究。本书从偷拍问题入手,着重就图象的获取方面对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作了探讨,偶尔也涉及图象发布发生的问题,类似于美国侵犯隐私权行为中的“错误曝光”(false light)。作者在广播电视部门工作,应该有条件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