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H370事件看新闻如何追求真相

——事件发生一个月新闻传播回顾

(2014年4月8日终稿;谨此纪念马航事件发生一个月,为罹难同胞和同类祈祷)

魏永征  傅晨琦

马航MH370班机失联事件已满一月。28国协力搜救,致力揭开这件据称民航史上史无前例的灾难事件的真相。但是步履艰辛,进展缓慢,可以确认的只是:飞机完了(ended)。它是否坠入南印度洋,有待于搜获可靠证据予以证实。至于为什么原本飞往北京的飞机会掉到那里的答案,则还遥不可及。

中外无数媒体和记者紧跟国际搜救行列开展连续报道,不懈追求事件真相,表明新闻真实确实是一个过程。本文从诸多方面展示并适当评论全球同行们的努力。

一、真相与过程

新闻以追求真相为目标,但是真相不可能一蹴而得,马航事件的真相始终在过程中展开。

马航MH370在3月8日[1]凌晨 在飞经马来西亚和越南领空交界处与地面失联。7点24分,马航公司官网披露这个消息,顿时成为各大媒体网页和电视的头条新闻并滚动发布,“MH370”超过“乌克兰”成为Twitter讨论最多的话题。

但是人们所知道的,除了包括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内的各国官方表示强烈关注、马航官方网站发布乘客数量和分布地、占乘客三分之二的中国乘客的家属们纷纷赶来并被安排到北京丽都饭店等候消息外,对于飞机本身一无所知。飞机到哪里去了?还在吗?没有人能够回答。14点30分马航官网再次声明没有飞机确切位置的信息。

从3月8日至11日,“马航”成为各大搜索引擎最热门关键词,官媒和市场化媒体均把头条交给与失联客机的有关新闻,马、越、泰、新和中国等多国出动力量在泰国湾搜索寻觅,但飞机下落仍是一片空白,信息碎片化,UGC空间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

3月12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调查人员认为,引擎数据显示马航飞机“可能在失联后继续飞行4小时”,扭转了飞机失联后即刻坠海的看法。翌日,CNN根据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提供的信息报道,飞机可能驶向了孟加拉国湾或印度洋某处。14日,路透社从军方获得消息称,飞机失联后做过几次重大的高度变更,并人为改变方向飞往印度安达曼群岛。

对这些信息,马来西亚官方起先均予否认。到15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亲自召开发布会,宣布最新调查结果:飞机通信中断,是有人蓄意为之;通信中断后,飞机改变了航向,可能飞向西北或西南两个方向;虽然雷达通讯中断,但卫星依然记录了飞机发出的数据,终止时间是8日上午8点11分,比此前马航宣布的失联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但总理谨慎地表示不能肯定发生劫机而只能是可能性之一。这个发布会可以说是马航事件的第二个关键节点。飞机难道还在?企盼中的人们燃起了一丝希望。泰国湾搜救宣告停止,搜救力量挥师西移,更多国家增援,成为重要新闻。

3月24日晚10点,纳吉布总理再次在紧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基于英国空难调查处(AAIB)和Inmarsat的数据分析,飞机已终结于(ended)南印度洋。马航随即宣布飞机已经坠毁,239名乘客无人生还。这一结论使仅有的希望遭到破灭,引来各国舆论或激烈或委婉的质疑。如美国媒体采访相关的空难调查专家,询问是否可以在尚未找到确认遗骸的情况下,“判处”239条生命死刑?但是人们终究不能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各国搜救力量随即集中于南印度洋。数日后,媒体报道赔偿程序也已启动。

马航事件的第四个关键节点出现在中国祭拜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4月5日下午4时左右,在南印度洋搜寻的中国“海巡01”轮宣称接收到疑似MH370客机黑匣子信号,中国随舰记者最先发出这个消息。次日,澳方舰只也宣称收到类似信号,但与中方发现相距600公里。各方都谨慎说明尚难确认信号是否确属黑匣子所发。但这些发现似乎彻底打消了人们的最后希望。

马航事件的报道表明,真相确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从获悉飞机失联起一个月来,媒体报道飞机的飞行路线、时间、乘客人数,寻觅飞机的地点,乃至飞机与地面最后通话的内容,都屡经更改,海面发现疑似飞机漂浮物和油迹不知报道了多少次而后都证明为非,这些报道的变动真实反映了人们认识和搜救行动的变动,而不能说先前的新闻有假;至今能够确认的真相是:飞机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媒体依然无从报道飞机究竟坠落何处,更不必说飞机坠落的原因,这些都还有待查明。

真相总是相对的,真相不会有终结。“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是没有完结的,即使找到了黑盒子,破译了空难原因,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知晓在密封机舱里200多条生命的临终状况,媒体所能做的只是无限接近真相。

二、事实与谣言

不过虚假新闻确实有,它与事后变动的真实报道的区别是,后者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真实认识,而前者起始就是假的。

大家知道一个著名公式:谣言=重要性×不确定性(Rumor = Importance × Ambiguity)。

任何客观存在都可以说是事实,即使是传闻,就它存在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事实。网络的任何帖子,都是存在的事实。但是对于所要了解的真实情况来说,可能就不一定是事实,不一定反映真相。有人主张有闻必录,有人主张“如实报道”,那只会给谣言可乘之机。

作为最严重的航空事件之一,涉及中马美越等十多个国家,239条人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由于突发事故的措手不及以及事件本身的扑朔迷离,MH370的离奇消失所带来的是人们的种种不解与猜测,其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是史上最高。据统计,3月8日10点半到14点半这4个多小时是谣言出现最多的时段。新华社联合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马航失联事件中,5条流传较广的传言,都集中发生在这时。2 如飞机已迫降于Naming,飞机在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处坠落,波音中国总裁称已经找到客机,等等。

传闻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而且进入专业媒体成为假新闻,甚至连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闹过乌龙。3月8日中午,新华社曾发布消息称越南发现失联客机信号,最后证实完整的信息应该是查出失联飞机最后发出信号的地点。另一则消息也与越南有关,“@人民日报”发布:“【越南海军确认飞机坠落】人民日报记者杨晔消息:越南海军第五军区政治处主任窦凯还大校称,飞机坠落在坚将省土珠岛153海里处,是越南马来领海交界处。越南救援队已出发。祈祷!!!”后被越南官方指为假新闻。还有一家地方报纸则把Facebook上飞机迫降于Naming的传闻错读为南宁而予以报道。罗昌平讥为“各大媒体的官微至少形成了六次完全不过脑子的转发抄袭浪潮”。

专业媒体应该知道前述谣言传播的公式,面对信息饥渴,各种消息众说纷纭,应该格外注意自觉将社交媒体上的谣言过滤掉,提炼出准确的信息,这本是专业媒体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而疏于职守,令人遗憾。

CNN则相当慎重。马航首次发布声明时,正值美国东部时间晚上6点24分。美国亚特兰大的CNN总部也注意到了这条消息,但并没有急于播报,而是迅速着手证实这条信息的真伪。直到当晚8点38分,CNN才在Twitter上发布消息。

研究者指出:“CNN确认一条消息的基本标准是,至少要从两个消息源交叉求证真伪,消息源必须是可靠的,比如是官方机构,或者是有一定级别的人。一定要官方确认才会用,宁可慢,也不能不准确。”[3]

其实,我们国家也已制定了这样的要求,原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也有两个以上信息源的规定:新闻记者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还规定新闻报道应该采用权威渠道消息或者可证实的事实,不得依据未经核实的社会传闻等非第一手材料编发新闻。

对此我们确实应该有所反省。

三、官方信息与其他信息

马航事件中,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政府,政府是权威消息源,尤其在事发初始,在信息不充分和谣言最易传播的时期,以官方消息为主要消息来源无疑是可靠保险的做法。

但是,官方消息一定都真实可靠吗?

马航事件中马来西亚官方的错误消息那是太多了。不必说搜救地点的判断错误,白白在泰国湾浪费了一个星期宝贵时间和昂贵费用,在登机人数、使用假护照者身份、飞机与地面联系的最后时间、飞行高度等诸多问题,官方说法也多次变更。媒体与官方一再PK:媒体报道马军方消息称雷达曾监测到飞机折返到马六甲海峡,但空军司令出来否认;关于飞机与地面最后联系后又飞行了数小时的报道遭到马国交通部长西沙穆丁的断然反驳。3月15日纳吉布总理改口确认上述信息并宣布飞机“终结”后,西沙穆丁26日又承认,早在12日他们便掌握MH370已经坠海。

舆论痛责马政府发布信息混乱、隐瞒真实情况、说谎,还怀疑背后存在什么“阴谋”,而后者辩称只是为了慎重,不便确认未经确认的情况。不过,谁也没有指责媒体报道马政府的不实信息是“假新闻”。

媒体不可以未经核实就“如实报道”网上的帖子,但是应该也必须如实报道官方正式发布的一切信息,而不必计较这些信息是否可靠。从法律层面来说,马政府的言辞不是普通个人的言论,而是会产生法律效力的政府行为,有的言论本身就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好比马来西亚政府一直声称客机只是“失联”,此时所有乘客生死都处于不确定状态,而宣布MH370终结,就意味着确认了马航与乘客家属之间的空难损害与赔偿的法律关系,索赔就可以随之启动。

如实报道官方信息不等于轻信这些信息。媒体报道错误的官方信息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有专业使命感的媒体绝不会满足于照录照报,而是在报道的同时通过各种其它渠道获取可靠信息,对官方信息进行查证、核实,新闻史上有许多媒体拆穿政府谎言的著名个案,最著名的就是水门事件。这一次,媒体通过向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渠道获取可靠信息,“倒逼”政府纠正先前的错误说法,毋宁说是在媒体与政府互动下共同向真相逼近。

四、专业信息与现场信息

媒体得以“倒逼”政府的力量在于事实,而作为航空事件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则来于专业部门。

航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西方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航空发动机公司、国际卫星组织以及各家情报部门,正是依赖它们提供的各种数据,才确认了飞机异乎寻常的飞行和坠落的线路图。首次报道客机失联后继续飞行数小时的《华尔街日报》两位记者都从事过多年航空业报道,该报参与此次报道近60人,至少8人具有军事、航空的专业背景。专业领域的深耕是西方媒体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媒体主要重视现场信息。中国记者第一时间赶到首都国际机场、丽都饭店,继而屡屡参加北京和吉隆坡马方发布会,还登上搜救舰艇和直升机进行现场报道。在整个事件处于一团乱麻阶段,中国媒体用力所能及的努力厘清了失联事件刚发生时读者最关心的事件框架,并捕捉到了许多细节信息。上海《东方早报》有关乘客家属的多篇报道,有血有肉,温情而不失理性,也反映了家属的正当诉求。这些现场报道,是整个事件报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机上乘客大半是中国人,同胞之情,血肉相连,现场状况自然格外为国人所关注。

瑜瑕互见,在专业信息方面,与西方媒体相比,中国媒体确实逊色许多,大部分都是翻译和转载西方媒体的报道。正如有评论指出,有些重要信息没有“现场”,有些“现场”无法“到达”,这主要就是那些专业信息。对我们很多记者来说,还只是在这个事件中,才第一次知道应答系统、引擎自动发送数据、卫星“握手”信号等知识,而且是从外国同行的报道中。

任何行业都可能发生突发事故,不可能要求报道突发消息的记者事先具备一切专业知识。西方媒体那些专业报道的记者,也未曾就读于航空专业或直接从事航空工作。对于我们的启示是,资深记者的专业与其说在新闻领域本身,还不如说他需要长期稳定在一个或数个其它科技、经济等领域,称得上半个专家;而当不得不面对一个陌生领域的事件时,首先应该想到,对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我应该立即“恶补”什么?

中国记者并非一定不如人家,随着搜救进展,也拿出了自己的专业报道。4月5日上海报业集团记者在“海巡01”轮上报道监听到疑似黑盒子脉冲信号消息,属于国际首家,报道形象地叙述了监听情况和搜索者的分析判断,以浅近语言介绍了有关专业知识。

五、核心信息与一般信息

核心问题与一般问题是主次关系问题。套用近来很火的一档节目名,“飞机去哪儿?”这应该是马航事件的核心之谜。

西方老牌媒体《华尔街日报》、路透社、CNN等等,自始至终都将焦点锁定在这个核心问题上,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也都集中在找寻飞机失踪原因,还原飞机失踪过程以及确认飞机最终结局上。

中国媒体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一般问题的做法备受诟病。微信上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西方媒体能得到干货》中提到:

“反观中国媒体,我们也在一线奔波采访,我们关注的是马航、马来西亚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失联飞机中国乘客家属所在的丽都饭店、中国派出搜索的舰艇,他们发回的报道都是被动的、充当的是二传手角色。所以带来的是马航一遍又一遍的否定、再否定,发出的是家属们的焦急,是中国如何全力组织搜救,对揭开飞机失联的原因全无推动作用。”[4]

已经有许多涉及这个问题的探讨,包括本文作者之一在《新闻记者》上的文章 。[5]本文上一节说到专业信息和现场信息的差别,也是受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少华文章的启发,马认为国际媒体遵循“事实性框架”,中国媒体沿袭“情感性框架”;国际媒体重在“追寻真相”,中国媒体强调“引导舆论” ,[6]以致新闻报道各有侧重,这些都可以深入思考和研讨。

在本文写作时又读到新华社记者文章,指出新闻竞争的表象下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媒体消息落后于人,实是“非战之罪”,真正的问题是实力问题。西方媒体获取那些核心信息其实是“本土作战”,他们具有广泛的人脉,而中国记者“费尽周折”联系上那些公司,人家却是三缄其口。当中国搜救力量有所斩获时,中国媒体也就掌握了主动权。[7]

这当然也是事实,我们理解前线记者的辛劳,不应苛求。

不过也要看到,西方媒体在挖掘核心问题时,也并不是手到擒来,也要下许多苦功夫、笨功夫。有西方媒体为了查证“飞机去哪儿”,将MH370两条航线上所有632个机场全都一个个找出来,做了许多考据的活。

但愿新闻背后是国力的较量的说法不会成为一种托词。我国有些媒体,常驻记者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地苦心经营半个世纪或者更久,但就是在中国媒体范围,在第一时间发出有影响报道的往往不是他们,例如“海巡01”号发现脉冲信息,首家报道的是匆忙上阵的上海记者,下文要提到《财经》杂志,他们身居北京,与Inmarsat等不会是老朋友,照样写出了专访报道,还有腾讯网记者也较早挖到了飞机折向的信息,这里头又有什么议题可以探讨呢?

六、动态与拼图

马航事件是突发灾难,但是寻找飞机就旷日持久,中外媒体每天发布动态信息,在百度里输入关键词“马航”,能搜到100,000,000条信息以上,平均每天产生约300-400万条信息。

以上海《东方早报》为搜索对象,在百度中输入“东方早报”、“马航”两个关键词,得到222,000条信息,选取其中前20页的200余条信息统计发现,在这200多条信息中,原创的拼图新闻只有3篇,其余都是动态信息和转载的信息,原创的拼图新闻不足2%。

马航事件四个关节点每一个都会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应该有阶段性的拼图新闻。

拼图要有可靠的信源,发挥记者逻辑梳理以及专业判断能力,在整合这段期间的动态新闻线索的同时,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具有逻辑性的分析性报道,这里没有“合理想象”的任何空间。

西方媒体较有代表性的拼图要提3月24日《纽约时报》特稿《马航370航班失联前后》。作者署名潘公凯(Philip P. Pan),其实动员了该报分布欧亚美澳四大洲共14名记者,在这篇中文译文长达5000多字的文章中,分别以“例行夜航”、“飞机”、“登机”、“神秘信号”四部分展开,按照时间顺序还原了MH370消失的过程,其间穿插采访了大量相关机构、专业人士以及乘客及家属信息,拼图完整,行文除了有克制的白描外,数据详实,细节可靠。

例如“例行夜航”,将乘客登机时的画面如此还原:

“约午夜时分,乘客开始登机。航空公司会让老人——其中包括刘如生和他73岁的妻子鲍媛华——以及搭乘该航班的两个婴儿的家人先登机。随后才轮到公务舱的35名乘客。来自德克萨斯州的IBM管理人员、50岁的菲利普•伍德(Philip Wood)是这趟航班的常客,因为他正打算从北京搬到吉隆坡。他当时坐在经济舱,但是希望能够得到升舱。”

怎么知道的?下文有交代:“他的伴侣、48岁的教师萨拉•巴伊茨(Sarah Bajc)说,他的腿很长,而且还有一张白金常旅客卡。”

文中所有细节,包括飞机起飞前空姐发出最后短信,都有类似的来源:是给妈妈的。

“飞机”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马航事故中所使用的波音777型飞机,几乎读者所能想到的所有关于此种飞机的疑问,作者都给出了解答,包括这种机型自身的特点,马航对这种机型的使用情况,此前是否出过安全事故,事故中这架飞机的飞行情况等等。“据航空领域新闻和数据服务机构Flightglobal的数据,当飞机3月8日停在吉隆坡国际机场的登机口的时候,它已经完成了7500多班次的飞行,累计空中飞行时间超过53400小时。这个时长处在宽体客机的23年平均服务年限之内。换句话说,这架飞机和其他大约1170架使用中的波音777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为什么确定飞机失踪是否与机械故障或者设计、建造和工程缺陷有关是格外重要的。”[8]

我们不难理解这样写的意图。

结尾:“到了那个时候,已经距离3月8日早上8点11分的最后一次卫星ping信号过去了逾一周时间。这个信号似乎来自南印度洋,距离航班本来应当到达的北京跑道,有半个地球之遥。”文章发表之时,那个宣布MH370在南印度洋终结的记者会尚未举行。而作者在开始就谨慎地指出“鉴于信息有限,本文实难做到全面彻底”,在信任度上,这又是一个加分项。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拼图是《财经》杂志的《技术解析MH370失踪之谜》,作者为记者蔡婷贻等四人。本文阶段性地梳理了事故发生一周的进展情况,并通过对英国Inmarsat卫星服务公司、美国卫星运营商Digital Globe(DG)公司公开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进行了专业分析,采访了一批专业人士,包括Inmarsat的关键数据客户服务总监约翰逊,亚洲太平洋航空公司联盟执行长贺德曼,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前主席霍尔等,从技术角度全方位解析了MH370失踪的情况。

“想要找到这架长度约60米、重量超过200吨的波音777型飞机,正如亚利桑那州的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意外调查专家威廉•瓦多克所言,需要运气。这么大体积的飞机如果降落,需最短1500多米的跑道,据此不少专家都认为降落的可能性相当低。威廉•瓦多克就一直倾向认为飞机已经坠毁在海上。”

“不过,Inmarsat发言人约翰逊•希纳特3月20日告诉《财经》记者,在飞机消失后不久,Inmarsat的工程师判断该公司位于伦敦的数据中心可能有飞机留下的数据,在飞机消失的第三日(3月10日),他们果然确认了MH370发出的讯号。”[9]

这篇文章22日上网,比《纽时》那篇还早两天,作者通过采访专家和自己的逻辑判断,委婉预测了飞机坠毁的事实。

七、事实与意见

事实与意见严格分开,这是新闻基本专业规范之一。马航事件中,信息短缺而混乱,各种评论、推理和猜测盛行,专业媒介尤其必须把事实和意见区分开来,不能任何意见混淆为事实。前述《纽时》报道,通篇纯属铺叙事实;而《财经》文章,则是客观报道各种专业意见:读者完全可以分辨并作出自己的理解。这里再举一个CNN的节目:

3月24日CNN的新闻节目播放了一则“失联客机曾急转掉头并降低飞行高度”的消息,连线女记者先是告诉观众当天她所得到的关于马航的最新信息,包括在当天什么时间,军方雷达探测到飞机掉头且下降到12000英尺的高度,掉头花了约2分钟,呈现一个U型大拐弯等等具体信息。在结尾,CNN女记者以40秒钟作出委婉评论:对于前面所提到的飞机下降到12000英尺是为了躲避雷达的说法,“我们不认为这对于躲避雷达有作用。”

MH370曾在飞行中下降至12000英尺高度这个信息是经专业数据公司证实的事实性信息,但是对于飞机的这个行为是否想要躲避雷达?在无法证实的情况下,记者就不能将这种说法作为事实性信息报道,CNN巧妙地将自己的观点放在了节目的最后,委婉地用评论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潜台词是:既然不能证明躲避雷达,那么更不能以此推论发生了劫机。

混淆事实与意见会导致对读者的误导。例如有家属表示他们认为马来西亚政府说谎,掩盖事实。家属对马政府有意见,这是事实,但马政府是否说谎,这是另一个问题。有些媒体将两者混在一起报道,就容易误导读者认为马来西亚政府说谎是事实。例如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在转载其它媒体报道家属意见的文章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马政府说谎”这类标题,点进去看才知道原文中说的是家属质疑马政府说谎。

马航事件被认为至今最神秘最难以查明的航空事件,许多媒体列举了十个、二十个难以解释的问题,自然也会有人企图释疑,于是各种解释、推理、论证、猜测纷传一时:有人说是马国政治内斗,机长以200多条人命要挟政府,政府决然击落飞机;有人说是美国为了情报秘密劫持了飞机,转道飞往印度洋的军事基地;还有人说是某国为实施暗杀精心策划的空难,因为该国有可能篡权的重要政治人物就在机上……

也有非阴谋的解读。有位加拿大机师就认为与任何阴谋无关,他从飞机行李中带有锂电池这个事实推理可能是飞机飞经马越交界时发生了火灾,以致失控,应答中断、航向和飞行高度的剧变,都是失控所致,在全机人员都失去知觉情况下,飞机自动地直线南飞印度洋,油尽坠海……

这些“阴谋论”和其它解读,大都没有登上专业媒体大雅之堂,这是对的。因为这些意见对于厘清事实并无太大意义,它们在社交媒体自由传播,自生自灭,有的人们看后一笑置之,也有的可以启发一定思考,但是事实如何,只能靠实际搜索所得来显示。

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马航事件,各国以拯救生命为共同目标,较少政治考虑和意识形态差异,中西方媒体,传统媒体,党媒,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等等,都能较平等的获得信息,阴谋论通过社交媒体也有自由存在的空间。传统新闻机构和新媒体都在努力为发现真相提供可能性,而其中传统新闻机构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3月8日,被分享次数最多的文章是CNN的《做好最坏的打算:家属仍在等候失踪马航飞机的消息》,其次是NBC的《美国官员称在调查失联航班是否与恐怖袭击有关》,而第3和第4位则分别来自“今日美国”及“今日俄国”,均是传统新闻机构。[10]

在我国,来自CNN、路透社等西方媒体的消息以及一些关键文章,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转发和传递,许多报道获得国人好评。

中国的国家媒体和社会化媒体,也是国人可信赖信息来源。这些传统媒体同样依赖新媒体实行快速传播,前面提到的《财经》拼图、上海记者关于“海巡01”收到脉冲信息的报道,为占先机,都是先通过网络发布或推送,尔后才由报刊出版。

可以说,在此次事件中,传统媒体还是担任内容提供者的角色,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则成为这些传统媒体内容的传播渠道。

《东方早报》评论员李伟在反思中国媒体表现时提到:“近几年,新闻行业一直在讨论所谓‘人人是媒体’的话题。这种话题在西方其实很少讨论,因为西方媒体记者的门槛非常高,每个人都有熟悉的专业领域和人脉圈子,这种门槛不是你在街上遇到个突发事件,发条微博能够取代的。反观我们,新闻行业的门槛在降低,行业从业者整体偏年轻,专业性偏弱。更有甚者,受社交媒体的影响,中国媒体行业出现了一种道听途说、跟风炒作的浮躁投机作风,大家不再讨论专业,却一味追求噱头和关注度。”[11]

这个现象确实值得业界注意。而MH370失联事件恰好提示专业新闻从业人员依然大有用武之地,亟待提升自己专业水平,避免那种“微博化”、“社交化”的倾向。

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互斥,传统媒体可以提供更加可靠、详尽的信息,新媒体可以督促传统主流媒体跟上公众的需求;传统媒体的内容可以触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提供更长尾的信息,新媒体提出的问题传统媒体又可以跟进作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这种相互作用在MH370事件中很好地表现出来,显现出媒介融合的一种新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为划分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不给网络媒体采访权,而国际上完全没有这条界限。3月中旬,前往吉隆坡参与报道的腾讯网记者刘中盛和他的两位同事同样拿到了独家消息,他们其中一位在哥打巴鲁军事基地的记者从当地一位军官口中得知,根据军方雷达信号显示,这架飞机确已转向马六甲,在南中国海搜救毫无意义。腾讯网于15日下午发出稿件,与当即举行的马来西亚总理记者会上信息完全一致,虽然不能和西方媒体“倒逼”马政府公布真相的有力程度相比,但这篇报道还是为中国媒体添加了一条成功的记录。

总结:

真相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将报纸(如今是“媒体”)报道新闻的过程概括为“有机的报纸运动”:

“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但是归根到底,报纸的这种工作只是为它的一个工作人员准备材料,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12]

对于“MH370失联”这个仍在搜索中的民航史上最神秘复杂的灾难事件,我们要有耐心。过多指责马来西亚政府掩盖事实真相并无意义;拿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比较,指责中国媒体“完败”也不够公平;更不要试图通过“阴谋论”寻求简单答案。飞机失事原因不可能很快水落石出,甚至会永远石沉大海,而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事实,尽可能接近真相。

 

1 北京和吉隆坡同一时区,本文时间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北京时间。

2《大数据告诉你失联事件为何传言那么多》,《新华每日电讯》,2014-03-13

3 CBN报道《MH370失联后,CNN是如何逼近真相的?》http://www.vx173.com/content-8-7790-1.html

4陆高峰:《为什么西方媒体能够得到干货》http://t.qq.com/p/t/382189115727909

5魏永征:《凌驾性的失落:马航客机事件中国媒体为何受到诟病》,《新闻记者》,2014年第4期

6马少华:《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http://www.jizhezhan.net/article.php?id=447

7袁震宇、周劼人:《飞机去哪儿了:仍在追寻的真相》,《新华社每日电讯》,2014-04-08

8潘公凯:《马航370航班失联前后》http://www.guancha.cn/Philip-Pan/2014_03_26_216817.shtml

9 蔡婷贻等:《技术解析MH370失踪之谜》,《财经》杂志3月24日

10技术博客TechCrunch的的专栏作家乔恩•埃文斯开发的一款应用工具“Scanvine”得出的数据,这款应用工具可以随时追踪及衡量新闻媒体的内容在Facebook、Twitter、Google+和LinkedIn上被分享情况的网站

11李伟:《“MH370失联事件”暴露中国媒体软肋》http://view.163.com/14/0318/14/9NKHAM9400012Q9L.html

12《摩赛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1页

 

原載四川《新聞界》2014年第8期

10 Responses to “从MH370事件看新闻如何追求真相”

  1. 馬航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大奇聞和啞謎,也許永遠不能揭開,也許在千年之後人們才會恍然大悟。

  2. 这是一篇对MH370事件报道的系统总结

  3. 需要真相

  4. 千古疑案

  5. 我一直怀疑这里有阴谋,阴谋的主导只能是美国,其他任何国家和势力不可能这样一手遮天。只有美国可以令其他国家噤声,甚至制造假象,把它变成一件无头公案。

  6. 千古之謎

  7. 此事陰謀成分很大

  8. 此文是马航一月总结

  9. 239条冤魂

  10. 100天过去了,又回到了起点,连南印度洋也否定了,这些冤魂安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