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学的另类著作
介绍《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传媒业界的人们,没有一个不知道赵启正。
人们知道他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任期最久的一位主任。国新办成立于1991年,至今27年,历任主任已有7位。他这个主任从1998年做到2005年,共计7年半。国新办还有一个名称就是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党的外宣机构。这种“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现在人们是越来越熟悉了。
人们知道他提出过一句名言:“向世界说明中国”。党和国家宣传机构的行政首长不提“宣传”而讲“说明”,有点奇怪。但是稍加品味,便会感到这两个字沉甸甸的,意蕴非同一般。这句话现在已经列为国新办职责规定的第一句话;这“说明”两字,如今似乎更有需要来强调。还要说明,这句话来源于他来到国新办之前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首任主任时一再强调的“说明浦东”,这个“说明”的形成有他的特别思考。
人们知道他在国新办舞台上演的一幕幕生动活剧:有对仇华分子无端污蔑的严词斥责,凛然正气。有对友好人士惠然来访的亲切“说明”,春风拂面。有在新闻发布会上舌战群记,片言解惑。还有,他会面对众多记者中突然提出的一个生僻问题回答:“我不知道”。一位专门回答记者提问的新闻官怎么可以对记者说“不知道”呢?这是不是有失身份呢?不过再一想,即便贵为部长,难道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吗?人们的感觉是,这比“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似乎更加具有某种亲和力。
人们还知道他在公务繁忙之际还在忙于著述,出版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等著作十多部。后来索性“仕而优则学”,在国新办主任卸任之后应聘就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指导教授,人民大学师生们至今还有幸听到赵院长在讲坛上指点风云、说古论今。
赵启正曾经是官员,现在是学者,出版著作数量超越一般教授。只不过,他在官位上所经历的大量事例,通常反映在他的诸多讲话、访谈、评论、通信中,诸如此类,有的未曾发表,有的发表了也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媒体上。有关专业的师生们难以寻找,就是找到了由于不知道背景而难以一窥全豹,体会其中真谛。这些案例文字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他着意撰写的学术论述。
贾树枚,赵启正的同事、好友以及同龄人。他的舞台主要在上海,但却是宣传、新闻、出版、报纸、广播电视,几乎所有的传媒岗位都轮轴儿地干了一遍。他所处的经历和地位使他感觉到赵启正这些散落的案例文字的份量,于是发愿编选一部赵启正案例集。他把这个打算同上海的传媒同行们商量,得到一致赞成。如今,这部书终于得以同读者见面。共计收入赵启正的各类文字60篇,分为8编。贾树枚本人在编选的同时,写了13篇导读,7篇解读,对原作有关内容进行解释评点,其中就包括说明原作者“向世界说明中国”这句话的由来和意涵。所以从版权角度说,这部《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乃是赵启正原作、贾树枚编辑评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汇编作品。
“对外宣传”、“向世界说明”,在学科上已经有了更为通用的概括:“国际传播”。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一项分支学科,在我国兴起于本世纪,可见乃是随着我国开放步伐的进展应运而起。从知网检索可以得知,以“国际传播”为主题的论文在本世纪开初只有两位数,其后逐年激增,2016年和2017年都超过了1000篇。就我国学者而言,有撰写至今被普遍采用的国际传播学教程的北京大学程曼丽,有屡次介绍外国国际传播学术成果的浙江大学吴飞,有主持编撰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的原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有同外国国际传播学者进行深度对话的香港浸会大学黄煜和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而国际广播电台编选的国际传播学论文集至今已经出版了近二十部,可谓群星璀璨,宏论如潮。而赵启正,无疑是国际传播学坛的重要一员。
但这部书在形态上则与前述学术论著迥然有别。作为我国主管“国际传播”的行政首长,作者的视野当然更加着眼于现实的全球风云变幻,眼前的国际纵横应对,其思考深度丝毫不逊于那些学术专著,但是由于同实际形势紧密结合,在形态上就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感和针对性。这无论对实务工作者还是研究工作者,都提供了珍贵的不可多得的指引和参照。所以,本文用“另类”来概括这部著作的特点。
原载《新闻记者》2018年第7期
Leave a Reply